fbpx

用親身經驗幫助企業成長 | 你的Marketing小幫手

常見訂價策略的4個思考盲點:只考慮對手價格就輸了(網店定價尤其適用,附公式說明)

目錄

劃一利潤的問題

假設你要為一項產品定價,你會最先想起哪個方式?

曾聽過一位初初經營網上商店的朋友說過他的訂價方式:先計算進貨成本,再計算運費,然後在每件產品上加上劃一的利潤。
例如:A產品進貨成本$100+運費$50+利潤$50=售價$200/B產品進貨成本$1,000+運費$50+利潤$50=售價$1,100。
因此無論商品是$200還是$1,100,他都是賺取著相同利潤$50。

這一種賺取劃一利潤的方法有幾個問題:

  1. 網店需要支付一定收費系統(如Stripe、PayPal)約3.5~4%的固定比例的收款費用,
    B產品的收款費用會較A產品為高,進而削弱了利潤。
  2. 由於定錨效應,消費者在購買高價產品時對低比例的折扣較不敏感
    消費者願意支付的潛在金額其實會較高,不賺白不賺。
  3. 商家面對的潛在風險因進貨金額上升而增加
    想想看寄失A產品和B產品的代價分別是多少?A產品成本=$100,B產品成本=$1,000。
    除寄失外,還有運送時破損、顧客退貨、自然損耗等;由於商家面對的風險不同,故潛在利潤也應要不同。

常見訂價策略的思考盲點

上面這一種劃一利潤的定價方式當然不怎麼可取,那還有什麼方法呢?最常見的應該是成本訂價和競爭訂價。

相信不需要怎樣解釋,成本訂價即是先計算好成本,然後乘以某個百分比。
競爭訂價即是參考競爭對手的定價,然後定出近似或低一點點的售價。

成本訂價和競爭訂價,兩種訂價策略比較及公式說明。

雖然這兩種方式都比以劃一利潤定價來得較好,而市面上都不乏以這種方法定價的商家,但其實都各自有些問題。

首先是成本訂價這個策略,這種定價方式完全是由商家的角度出發,沒有想過消費者和顧客的感受。
它沒有衡量過消費者願意付出的金額、沒有考慮商品/服務對市場的價值,只是一味兒從成本/供應商角度出發。

另一種從競爭角度出發的訂價方式也犯了類似的錯誤,也是忽略了消費者感受,只在意競爭對手。
其實現實中的消費者是否就只會從價格角度出發,完全無視服務質素、商品品質、便利性、品牌效應、口碑等?相信不會吧。

當然這兩種定價方式不是完全不可取,只是在實際使用時都需要一定的調整。
新手網店賣家可以使用這兩種方式來進行定價,再慢慢通過消費者的回饋來進行調整。
在調整售價時,參考一下你會否也有以下的思考盲點,多從不同角度出發和參考其他因素,絕對可以幫助提升你的定價技巧。

思考盲點1.:忽略了消費者的心理成本

坊間的很多商家,在定價時都犯了一個常見錯誤,就是認為顧客只會關注價格(All customers care about is money)。
這一種以為顧客只關注價錢的想法,犯了沒有換位思考的毛病,忽略了消費者的感受。

經濟學假設所有人都是理性的。但現實上,人是充滿情感的動物,會受情緒影響而做出不同選擇。

當消費者購物時,他們不單止會考慮需要支付的實際金額,也會思考其他因素如:時間成本、精神成本和風險成本等。

例如:消費者購物時會考慮排隊時間、送貨時間、方便性(時間成本);
學習使用商品的複雜程度或購物流程的複雜程度(精神成本);
商品是否適合自己、是不是正版、和耐用性等(風險成本)。

商家需要了解消費者心理層面所負擔的這些成本,從而考慮他們需要支付的總體價格。

(消費者願意支付的)總體價格=商品實際金額+(消費者的)心理成本

因此,如果你能減低消費者的心理成本,便可以有更多空間提高商品的實質金額售價,從而提升利潤。
舉例來說,商品可以透過提供退換貨保障/永久保用保障,從而降低消費者的心理成本,使得商品的定價可以提高。

思考盲點2.:未了解產品對消費者的價值

站在消費者的立場,要知道價格不是一切,還要思考價值。

假設A餐廳與B餐廳位置相約,它們的食材成本和經營成本都一樣;
如果沿用成本訂價或競爭訂價方法,那麼兩間餐廳的食物售價也理應相約。
但這兩個定價方法,忽略了餐廳廚師的烹調技術和食物質素的高低。

如果連同食物質素和服務態度等因素一併考慮,那即使兩間餐廳的成本相約,食物售價也不會相同。
其中的原因,正正就是餐廳的食物和服務對消費者的價值不同所致。

以上這個例子很容易明白,但當放到零售業時,商家便會有不一樣的想法,覺得售價不可能與對手相差太遠。
這種思考方式只著重在產品定價,而忽略了商家可以提供的額外價值。

當售賣同質性高的產品時,消費者所追求的並不只是價錢,也會同時考慮品牌、服務質素、便利性等方面。
其實零售商店與餐廳一樣,一樣可以透過做出差異化來提高產品價值。

只有透過差異化,並讓顧客了解到當中的差別和價值所在,才可以避開價格競爭。

思考盲點3.:不要以為可以一勞永逸

就像經濟學的第一課「需求定律」所說:產品價格受市場需求和供應影響。
當一件產品的供應稀少而需求量高,它的價值(和售價)自然較高,就像沙漠中的水是非常稀有一樣。

但現實市場中,很少產品和服務是真正稀少的。
當其他人留意到你的利潤的時候,就會引來競爭。
同一樣的服務會有多人提供,同一樣的產品也會被人引入;這個時候利潤自然就被削弱。

商家要隨時留意市場需求變化作出調整。
當競爭出現時,商家就需要做出差異化,增加商品的價值以避免利潤進一步的削弱(甚至收復失地)。

必要時也可以使用割價策略,務求保住市場佔有率。
但割價策略在實際使用時需小心謹慎,因為這會損害公司營利,必須是戰略性地使用,否則可能得不償失。

思考盲點4.:忘記檢查成本開支

在初期訂價完成後,商家一般不會經常更改商品價格。
而經營了一段時間後,甚至忘記了檢查利潤佔定價的百分比改變。變得不容易察覺成本開支的高低變化。

其實現實世界不時會有轉變,成本和開支也會受通脹影響。
商家最好定期(建議每季或每半年)檢查一下商店的開支成本,用以微調商品定價。

常見的成本變化包括:

  • 進貨成本(也要考慮滙率變化)
  • 廣告成本(尤其是網絡平台的廣告開支較為浮動)
  • 運輸成本(例如快遞加價和燃油價格上升)
  • 包裝成本
  • 租金成本
  • 人力成本

定價提示1.:網店產品售價不能太低

與實體店不同,網上商店的產品定價不能太低,一般建議每張訂單的平均總價(Average Order Value)應為HK$500~$1,000。

原因有幾個:

首先是文章開頭提過的手續費問題,在網上收取款項涉及第三方收款平台。
這些收款平台的手續費計算方式大多設有最低收費,若然每張訂單的總價太低則會被侵蝕利潤。

第二是商家用以吸引消費者下單的廣告成本都差不多。
意思是在Facebook或Google下廣告,無論是要吸引消費者購買$100和$1,000的商品,所花的費用都是近似。

不像現實世界中,數十元的商品可以輕鬆吸引消費者購買。
在網上付款,無論是$100或$1,000都需要經過一定步驟。例如:輸入個人姓名、電話、電郵、送貨地址、拎出信用卡、轉數入資料、PayPal登入、Apple Pay 以Face ID確認等。
消費者也可能會擔心個人資料外流等保安問題,因此較難引發衝動消費。

第三是送貨成本問題,假設商家是親身送貨,無論商品是$100或$1,000,商家在送貨所需要使用的時間和車費也是相同的。
即使是利用快遞送貨,商品運費也是依照體積、重量計算,不可能$100的商品就必然比$1,000的商品輕吧。

定價提示2.:善用折扣來加價

如果你所售賣的是重複購買度高的產品,消費者對價格會特別敏感,加價這個過程對商家來說很不容易。
商家一方面既擔心利潤被競爭和成本侵蝕,但另一方面又擔心加價太多會使客戶離去。

這邊有一個加價方法,忘記是在哪裡看到了,但據說可使消費者對加價的反感程度降低。

首先,是將原價變為折扣價,新價變為原價。
例如:產品原價=$80,而商家希望加價到=$90。

這時商家可以將原價變為折扣價=$80,然後設立一個新的原價=$100。

標價為:$100 $80

透過這個方法通知消費者商品即將加價,但同時保持原價為折扣價,以免消費者的反感情緒一下爆發。
隔一段時間後將折扣減少(將折扣價改為$90),消費者便較不容易投訴加價(因為只是折扣減少了,但仍有優惠)。

標價為:$100 $90

想想看香港哪間公共交通工具最喜歡使用這一種加價策略?

如果你也有同樣的煩惱,不妨將這篇文章加入書籤Bookmark,下次再需要使用時拿來參考一下。
另外,如果你想認真檢視一下目前的訂價方式,我誠意向你推薦這本《行銷高手都想上這堂訂價科學》,絕對能讓你的訂價技巧提升。

總結

  • 劃一利潤不可取
  • 成本定價和競爭定價有些問題,但不失為初步定價策略
  • 不要只關注價格,須思想如何降低消費者心理負擔
  • 攸出差異化可提商產品價值
  • 定期了解市場變化和成本變化以調整定價
  • 網店的訂單平均總價應為HK$500~HK$1,000
  • 善用折扣策略來加價

想找人協助進行網絡營銷嗎?

點擊分享:
相關文章:
英國Marketing公司《Tommy Kwok's Digital》的創辦人Tommy的照片

Tommy Kwok

Blogger / Digital Marketer / Website Designer

在出售香港經營了6年的網店後,現已移居到英國。
從新出發二次創業,為你提供網站設計及營銷策劃服務。

精選文章
聯絡我們
服務咨詢
想查詢更多我所提供的市場營銷或網站設計服務?
歡迎點擊以下連結了解更多。